继2014年首次问鼎年度企业后,今年(2015年)海大成功卫冕风云榜年度企业。
海大,这家在行业里非常独特又快速增长的企业,已成为行业最受关注的明星企业之一。虽然成立短短十几年,但是2015年的饲料规模已经扩张到640万吨,营业收入280亿元,迅速独立鳌头;特别是在这两年行业出现低迷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海大依然连续实现快速增长,迸发出超强的态势和活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
对于这家年轻而优秀的企业,外界在关注的同时也经常伴有各种解读;所以在公众形象中,海大又是极其复杂而多面的,甚至有点特立独行。一方面是海大内部海纳百川的包容文化,一方面是低调而充满神秘感的掌舵人——薛华。这位年轻的企业家,在海大高速发展的征途中,依然时刻保持着高度危机感和使命感。
由于种种机缘和巧合,海大也是笔者接触最多的企业之一。我也一直在思考海大快速发展的基因是什么?海大的公众形象为什么那么复杂?海大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启发?
在众多同行关注的背景下,本文以精准的战略眼光、高效的执行力、高度的危机感、超强的学习力、包容的企业文化五个维度揭开“多面海大”背后迅速崛起的奥秘。
精准的战略眼光
翻开海大十几年的发展,每一阶段的布局都非常清晰合理。从一开始做水产贸易为主到转做当时行业匮乏的水产预混料;预混料发展空间受限后立即转型聚焦饲料,然后布局种苗、动保……海大的战略非常清晰,而且把准行业的发展脉搏。
相对众多同行,海大的产品线很综合,包括猪鸡鸭鱼虾,全面开花,基本每一个细分品种都排在行业前列,结构优势非常明显。这无疑缘于海大董事长薛华精准的战略眼光,海大在一个细分领域还没做到市场率最高的时候就马上进入其他领域。
十年前在水产料高歌猛进的时候,但海大已经开始做鸡鸭料,后来又布局猪料再到如今养猪,而且每个领域切入时间的把握点非常准确到位,也就是在行业发展的时候或者说还没达到最激烈的时就迅速介入,这要求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要作出准确的预判。包括如今海大在特种料的结构结构,都是基于对市场发展的准确判断。
这几年水产料的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特种料和膨化料比例开始上升,普通鱼料的比例开始下滑;而海大就早已注意到这一变化,所以及时作出水产料结构性调整。海大600多万吨饲料,水产料200多万吨,猪料100多万吨,禽料300多万吨;其中海大200多万吨水产料,特种料的比例几乎占50%,所以结构优势非常明显。
随着饲料竞争越来越激烈,规模越来越成为饲料企业竞争的门槛和壁垒。如果当初海大只做水产企业,今天水产规模可能会大一些,但要大发展已经很难,因为水产的产业格局已经决定了。但是饲料企业也不是海大的最终定位,薛华的发展目标是食品。
然而,薛华也保持高度的自我认知,他意识到目前海大做食品的能力还不够,但是饲料板块有优势,所以海大目前的策略是聚焦饲料业务。
所以一家企业的发展战略非常关键,也不会是一成不变,它随着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而调整。目前海大所做的饲料、种苗、动保都只是起点,都是为了达到最后的终点而一步一步往前走,现在所做的只是前期铺垫,但是企业的战略非常清晰,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定位非常精准。
与此同时,现在竞争越来越强调系统能力,仅仅依靠单产品竞争的企业很难走得更远。这几年海大注重平台的建设,系统机制上做了一些调整。海大管理强平化,强调对一线相对放权的同时也重视集团的平台建设: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信息化中心、人力资源中心、财务中心,这些中心都是非常关键的,它背后是专业能力的支持,全面支撑各个一线。
高效的执行力
作为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但是近年海大对于市场反应和处理危机的速度以及企业执行力十分高效,这个和薛华亲自掌管一线市场有很大关系,这点十分关键,和其他企业很不同。
“像其他企业,很多是职业经理人对接市场,本身职业经理人有种天然的信任危机,很多事情要向老板汇报股东汇报,因为你作出决策是有承担风险的,所以很多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定策略的顾忌比较多;就比如饲料降价,海大是老板亲自指挥的,所以海大的执行会非常彻底。”有人这样认为,目前海大拥有一位出色的领航人,而且年纪不大,这是海大的优势。因为海大做出的很多决策都是薛华做出或第一时间授权,所以海大的市场发展很快。
事实也是如此。薛华既是海大顶层战略设计者,统领全局,但同时注重放权;他常常思考很深远的战略问题,不打无准备之战;也亲自指挥市场一线各个战区,所以在市场上表现出来执行力彻底的原因,这也是海大今年表现十分突出的重要原因。
然而,对很多企业,既是优势,也是一种弊端。一方面,这对企业家要求非常高,准确掌握市场一些情况,如果企业家不擅长这个领域,那风险非常高;一方面,会造成企业过于依赖企业家,而且随着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一个人的精力会越来越难匹配。
这个过程中,体系和制度的建立就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加上目前行业发展强人时代逐渐过去,越来越回归到系统层面的竞争。这也是海大近年越来越重视平台的机制建设的原因。
高度的危机感
“你们要多谈一下海大的问题啊。”这是薛华在接受《农财宝典》记者采访途中突然转调向记者反问起来,他问的都是关于对海大不足的看法以及建议。这不是他对你的尊重或者谦逊,而是真的希望你能指出海大一些平时他无法看到的东西;这是记者今年第二次专访薛华,第一次在今年年初的海大服务营销大会期间,上次的情形也如出一辙。这背后反映的是这位学者型企业家超强的危机意识、聆听能力、学习能力及反思能力。
这家略显低调的企业和这位年轻的企业家,无论以什么角度解读,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几年,薛华和他的海大都是快速崛起的英雄典型,创造了农牧企业的传奇。作为迅速崛起的典型代表,年轻的海大在外界看来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和厚重感,皆因海大创始人身上的个人特质影响。薛华很少在行业或内部大型场合公开讲话,他说自己拥有讲话恐惧症,虽然他会经常写文章来激发和指导团队,但无论内部员工还是外界看来,薛华身上始终有种神秘感和低调的特性,又极富魅力。
“我不觉得海大低调,但过于高调对企业不是好事。”在薛华看来,企业过于高调和张扬会带来团队的骄傲和自我膨胀性,导致无法看到自身的问题和反思,从中会衍生很多看不到的危机。所以这些年在海大高歌猛进的征途中,薛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意识,危机感和学习力是他身上最明显的特质,也是他不断向海大内部强调和灌输的东西。
一个企业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怎么样让公司上下保持危机感,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当你市场业绩上真正有困难的时候,团队很容易接受了,但已经面临很大的压力,调整的难度变大。
“今年业绩不错是因为前年做得好、去年做得好,但团队往往感觉不到今年的问题在哪;这已经隐藏了很大的隐患在未来。”薛华无时不刻不担忧海大的决策会失误,成败在转眼之间交换,见过太多曾经优秀的大企业没落,很多是因为管理者过分乐观,远离市场导致决策错误。所以每周一他都会抽取100多份市场周报来看,随机和不同业务团队交流,了解市场一线情况,掌握行业发展方向,对未来作出判断,防止出错。
因此,无论发展顺或不顺的年景,薛华几乎每年的文章总结都会提到反思,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下,海大内部也逐渐形成反思和学习的氛围甚至是企业文化,这或许也是海大成立十几年来一直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超强的学习力
薛华喜欢看书,类似曹操的手不释卷,这是很重要的特点,因为很多人善于学习,但是如何在善于学习的同时,坚持持续恒久的学习是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他也喜欢打球,经常和海大员工打球,保持着亲和力,时刻警醒企业滋生官僚文化。所以薛华认为个人性格的特点对做企业产生的影响很重要。
“看书只是兴趣,但商业基本逻辑的东西你要懂。”薛华会发一些书给总经理,必须要看,培养团队的学习能力。海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和薛华早期工作接触很多饲料企业有关,哪些企业的好与不好他常常看在眼里,这让海大的发展壮大的过程有很多参考学习的模板。
“早期虾料学习恒兴、粤海;鱼料学习通威;禽料学习六和;后来猪料学习双胞胎;养猪学习温氏,产业链学习正大、嘉吉。”薛华从不避讳海大的发展出自于同行的学习,海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习不同的标杆;因为海大发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习,学习别人好的东西,然后快速消化它。所以海大有自己学习的方式和特点,就是不断在内部沟通和统一思想,抓执行力。对标杆充分理解和认知后,就会找到更多的机会和提升空间。
所以海大在竞争过程中,薛华始终强调保持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再小的企业也有比你做得好的方面,再强大的对手也有比你软弱的一面。”学习已然形成海大的一套思维方式,薛华延绵不绝灌输给员工。
包容的企业文化
海大的企业文化十分包容。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吸收了很多不同企业的人才甚至团队,这些人才来到海大后大部分都得到最大程度地施展。这背后是放权、是管理艺术的高明,如何拥有高超驭人的能力是成功企业家的重要特点。但这实质反映出来的是一家企业文化的包容性。
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什么目标都是需要人才去完成,所以如何吸收和容纳人才是企业最核心文化;什么来人了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用人如用器,需要企业很大的包容性。海大员工透露,从没有看到薛华发过脾气,但他往往不怒自威;他尊重人才的个性特点发展,并且放权,但人才很少会脱于他的掌控;这是企业家的胸怀,也是一家企业的包容。
尽管市场上有各种声音纷至沓来,但薛华正襟危坐,面对各种非议都十分包容和坦然,在反思和学习的同时也坚持自己的既定战略。
“我们不关心外界的看法,只关心海大的客户;我们也在反省,同时也不希望外界过度解读海大。”虽然拥有讲话恐惧症,但薛华谈吐自然有力,思维清晰。对外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对内以员工价值为导向,这是海大的企业文化,也是薛华做企业的哲学和思维,“要利己先利他”。海大在保持对竞争对手尊重的同时,也在市场上施展强大的压力。
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使薛华深知行业的变革和机会在哪里,清醒地认识海大的问题和优势在哪里,所以这两年经过变革和调整的海大重新恢复以往势如破竹的雄风和霸气。